Warning: Illegal string offset 'is_jump' in /www/wwwroot/www/app/fxs/controller/chapter.php on line 244
安溪县志
投诉 阅读记录

3.山

凤山在县治北。一峰峙立,分为两翼,若凤翥然,故名。一名“凤髻山”,又名“展旗山”,实县治之主山也。文凤山山人序略曰:“山深窅而袤长,虚静而广漠,珍禽奇羽,多集于中,故曰凤山。”昔朱文公临县治标八景云:“凤麓春阴,龙津夜月,阆岩夕照,薛坂晓霞,芦濑行舟,葛磐坐钓,东皋渔舍,南市酒家”,是山所谓凤麓也。五代刘乙、詹琲并隐其下。山顶有观曰:“通玄”,庵曰:“凤池”.朱文公来县按事道中,见山水清澈,山石奇峭,喜其大类建剑间,有诗录于《征文》。及至留宿此庵,题庵壁曰:“心外无法,满目青山,通玄山顶,不是人间。”明令龚颖改庵为书院,以祀文公。山有善惠院,今废,宋初建。山麓有东岳行宫,结构爽闿,邑人多游焉。下有凤池桥,桥宋开禧三年,令杨承祖建;嘉定六年,令陈宓易以石址木梁,上覆屋四十六间。邑人刻石曰:“陈公桥”.宓嫌掩前人之美,投石于湍,改名“凤池”焉。宓《劝民歌》:“我有衍土,凤山之阳。昔焉芜秽,今则民歌农桑,既温且饱,复习乎典章。于乎!帝力于我其忘!”(在县治北)。

黄龙山凤山对山也,下有黄龙津,又名“登高山”,宋令陈宓修禊于此,而登凤池桥抵流惠亭,有序。按:“流惠亭,在县西陈塘上,旧名水花亭,有苏氏子于此遇尉不避,尉谯呵之,命为赋。赋立就,乃释之。故以‘流惠’名亭,后以塘生双莲改曰‘瑞莲".嘉定间,以塘为放生池,复名’流惠‘”.龙津桥,宋令赵师戬所建。凤池桥则陈宓所建者。令赵彦侯记曰:“自建二桥,邑人物始盛”.

金龟山以形名,县东南水口山也,上有金龟塔。先是万历二十二年,令章廷训以安邑形势来自西北,东南虽有葛磐之石,横据溪中;顾午山高抗,龙形卑不敌,乃建塔石上,名曰“文昌”.至四十七年,令贺详又即是山建塔,以壮县势,以兴人文,即名其塔曰“金龟塔”.按:旧有谶云:“龙向江头跃头角,龟向东缠开祥瑞。”谓黄龙、金龟二山也。

三公山山有三峰,中似“公”字,又曰“文笔峰”,旁有龙水岩。东峰顶有池,大旱不涸,旁有仙人石棋盘,即南安界之丽碧山也。峰峦秀丽,山石娟好,故名“丽碧”.山下有龙潭,宋守真文忠于此祷雨,其文曰:“丽碧之山,龙湖在焉。渊渟莹彻,盖有神物宅其中。某以城钥之守,弗克躬造,命邑尉致祈,谨拜于庭,遥致忱悃。伏愿云兴雨注,以震耀龙君之威灵,俾岁则有秋,人弗告病。”

北观山山有石笋,高五丈,曰“牛心石”.下有溪水,回环县治,名北地湾。谶曰:“水流北地湾,安溪出状元。”

黄檗山一名“南山”,又名“午山”.深林邃谷,有笋蕨、棱稻之饶,神仙之迹。旧传有入山遇仙者,从之而往,越旬方归。山腹有五峰岩,又名“头陀岩”.

产坑山唐处士周朴居此。有瀑布泉,其前有塘,又名“周塘山”.

象山又名“象运山”,界南安。

林尾山

宫山山半有磐石,可坐数十人,其中空虚如宫然。

旗山

阆山又名“浪来”,谓其山势似蹙浪然。其半为阆苑岩。先是清水岩普足禅师尝坐是山,指曰:“真佛家乡也,后数十年当现身于此。”宋建中靖国元年,示寂。绍兴四年七月十日,雷火烧山,自夜达旦,乡人异之,跻攀崖险,至石门人迹不到处,见白菊一丛,姜三丛,香炉一,普足在焉。俄顷云雾拥之上升,遂即其地创庙宇,为清水别岩。普足详见下蓬莱山。又有仙姑岩,相传有马氏女采花岩中,后成仙去。宋有扶风马大仙庙,下有月潭,以其形如半月。大旱而雩,鼋浮即雨。潭中莲花石,出水高三丈余。

牝牡山

(以上永安里)

参山自凤山迤而东为参山。山半有石嵌,可容数十人。黄氏世居是山之下。黄氏,本州黄守恭之孙也。守恭,唐垂拱时人,家本素封为长者,所居州西城外。昼梦有僧欲化其宅为寺。守恭曰:“待桑树生莲花,乃可耳。”忽见千手千眼菩萨腾空而上,不数日,宅中桑树尽生莲花。守恭即舍宅为寺,今州开元寺也。守恭因请释匡护为择地,分居其子于四安,则南安、惠安、同安、安溪,而参山其一云。

马旗山山中有三层漈,龙潭凡三,幽黝深静。上有龙王庙,旁祀一尉。按:尉尝祷雨于此,诃责道士必求见龙,龙见形示尉。尉还,大雷雨击尉,毙之,故祀于庙旁。《宋志》:“参村龙潭庙,方二丈余,侧有大石,遇祷雨时,龟见则旱,蛇见则雨。”明嘉靖七年二月旱甚,令黄怿免冠帅士民祷潭下,三步一拜,果雨。三十一年六月,令汪瑀望潭请水,徒跣路拜,雨亦随应。是山也,又名“展旗山”,以山形有跃马展旗之象,上有鬼穴通清水岩。

大眉山、小眉山二山也,其形如眉,又名“眉田山”.宋令黄锐有诗。

罗汉山自大眉发脉,下有罗汉渡。周显德中,建智度院。今废。

灵湖山

高田山与大、小眉俱界南安。

(以上长泰里)

卢山山下有卢氏居之,五代行传禅师修行山中,常有二虎驯伏卢门前。数松一夕自仆,师为起之,卢遂徙宅而延师。唐天佑中,建上乘院、净果院。宋乾兴中,建超觉院。

乌岩山地名“贵湖”.有瑞莲、龙安二岩,幽蔚胜概,里中巨观。山又有惠岩院,后梁时建;净土院、法轮院,后晋时建。今废。

白菊山山多白石,望之如菊。

荷叶山以形名。

龙塘山山曰“龙塘”,岭曰“龙门”,庙曰“龙王”,庙下潭曰“龙塘潭”,悬瀑数十尺,二壁夹立,旧尝祷雨,有龙见。古有龙门驿,通同安县。

陈旗山其形似旗,能兴云致雨。中有雌雄大石,容百余人。陈氏聚族此山之麓。

铜锣山与陈旗对峙,高屹秀拔。昔山人仲逊隐此。

铁峰山山顶石起数丈,如铁砧,俗名“铁砧山”.万历中,里人林怀鸾塔之,下有慈济岩。

(以上依仁里)

驷马山山势如马,亦名“驷岭”,俗讹为“赤岭”.唐天佑中,建安常院。其下有石,广二丈余,人呼则应,名曰“应石”.又有“双鲤石”,在驷岭霞坑潭,巨石两片,形似双鲤,亦名“筊杯石”.又有龙虎石、芹石。芹石有五片,在岭林芦汀、霞坑二水合流之处。高广数丈,可坐数十人,回顾驷岭。明参政吴鹏大镌“芹石”二字。

(以上新溪里)

龙踪山山势蜿蜓,石上有龙迹,拱照虎丘林氏祖居。

弥勒山山有员顶,状似弥勒,故名。

大帽山有林氏者世居之。按:林氏祖名乾,故居德化梓溪,好堪舆之术,射猎旁近地,至大帽山下,见一麇运地,停而观之,喜其山水奇好,徘回睇盼,不觉日暮,欲求止宿,人家殊远,便于柏木下磐石宿焉,梦白头翁与语曰:“大帽山前,麇运鹿眠,金鸡玉犬,是尔良缘。”既,惊怪其梦,觉后,闻鸡鸣犬吠之声,心念自喜,此金玉之应也,且复周览其地,决意卜居,遂口占为诗,指柏为号,号曰“柏叶山”.自梓溪迁居之,今驷岭林氏之祖也。

崎山一名“崎石山”.层峰联翔,磊矗递峙,竖石累累如人行。

马山巍然北峙,登眺其巅,可望泉、漳诸峰。西有大马山对峙,像乎武侠,其麓多出技击之士。

天山起湖山。叠巍耸峻,脱突二峦,东俯马山,西伏鳌峰。下名芹藻洋,其流关百丈而锁龙潭。张氏祖直讲圣行子满进,卜居于此山之阳。右有鳌峰山环拱。

羊角山峰头爽峙,状如羊角,蜿蜒数十里,历涂楼格、丁山,抵虎丘,为林氏来龙之祖。

(以上新康里)

佛天山以形名,又名“佛耳”.詹敦仁谢令隐此,作堂“清隐”,自为记,记文别见。又有《题佛耳山》诗。始敦仁悦是山,将隐其下,披荆榛,见鹿群。敦仁曰:“无惊使骤。”遂即鹿傍,结庐居之,鹿与人驯扰相得。是山也,在崇信里,其名“崇信”者,以留从效辟敦仁书有“崇待笃信”之语,故以名里。

九峰山在佛天山前,詹敦仁作望云亭面之,目曰“九仙”.旁有根竹山。

北岩山上有石鼓、石棋盘古迹在焉。

鹤顶山在珍山乡。本自佛耳山,蜿蜒数十里,顿起高峰,崔巍插汉,惟秋冬时露山尖。陟其巅,瞰望千里。为泉、漳界一巨镇。昔有名僧爱此山耸秀,结庐为庵,凡事前知,有卜雨旸休咎者,无不如响。漳尝苦旱,郡守舁僧至,问之,曰:“日中而雨”.候午初,犹炎。守怒,责以杖。顷之,云兴滂沱。守惭,以彩舆送归山。僧谓其徒曰:“佛有八难,是之谓乎?”未到岩而化,为圆光祖师。迄今香火赫奕。

白叶山山产白竹叶,地名“白叶坂”.嘉靖二十七年,佥事余爌于此平贼,筑城堡,移源口巡检司戍守之。今废。

(以上崇信里)

石鼓山磐石中有石如鼓,若人抱置者,手抱痕及跻迹皆明,好事者以为仙人所为。又有石如兔望月,又有巨人手迹。

笔架山

(以上龙涓里)

阳益山

后洋山山最高,下有大洋田,一名大洋山。

天马山三笏山大寨山虎耽山

戴雾山自陈五郎叠峰而至,势甚峻峭,云烟常绕,非极霁不见山顶,登之瞰数百峰。其下黄家族于斯。按:黄祖守恭,由晋开元寺分派蓝邑参山,复分派于此地,号科名,子姓蕃衍。其乡又有大樟树,周围五丈,高二十余丈,覆荫数十丈,故老相传为唐所植。元至正间,有章大材应乡试得隽,报者依住址寻到,仅一大树,始知乃其神也。明进士黄森赠以联云:“科场夙蜚声,端赖神光赫濯;远近承樾荫,莫非枝叶扶疏。”今菁茂未艾。乡人祀之,祈祷如响。

鸡髻崎山形似鸡冠,因名。自麓至巅,路十余里,为下六里及上游等府必经之途,不殊蚕丛九折。

盘龙山山形蜿蜒,如龙盘踞,因名。

(以上龙兴里)

同发山高山也,又名“铜钹山”.山大脉行后墘镇尾。

朝天山山最高也,上有天宁岩。

南斗山上有六小山,布列如南斗。又有大帽山、迎富松洋山。

坑源山高山也,上有普陀庙。

吴岐山山畔有紫云仙殿,岭后两列诸山,其形似钟,峰回路转。又有密洋山,旁有庵,名曰“正觉庵”.

(以上还集里)

大深山下有大深汤。

峨眉山宋秘书郎里庐,其冢尚存。

铁矿山以产铁名。旁有桃洲山。

(以上感德里)

高旗山

石门尖高峰绝顶。其麓有宋灵医吴真人祖迹在焉。

覆鼎山界永春,不生草木,形如覆鼎,是生武侠之士,其人皆拳勇技击,面永春而居者。正统中,有郭荣六之徒,凡二十七人,击走沙尤寇,卒死于难。

(以上常乐里)

陈五郎山山最高,晴明可眺海。上有石平广,裂痕如砌成者,有巨人迹,旧号“仙铺庭”.下有龙潭,祈雨辄应。障水口者,有五山。

翠屏山山有巨峰,介还集、来苏、龙兴、感化四里间,故名大尖。宋宣和间,道人黄惠胜自永春来,居小尖,自小尖徙此。初徙时,尖有异光,人怪之。往观,则惠胜在焉。因岩架屋,屋用铁瓦,悉飞递而至。绍兴甲寅示寂。水旱应祷,或有青蛇之异,人因去其尖上“小”字,名曰“泰山”.后有显应大师修行其上。师永春黄氏子,精禅契佛。乡值旱,祷不应,师曰:“我能。”人未然之。聊就诵经,经罢,曰:“大众急归。”少选滂沱。时号黄水车,后坐化。

碧翠山两峰壁立,甚峭。山半有魁岩,又名“碧翠岩”.

小尖山在翠屏东。道人黄惠胜自永春来,居此,号曰“宝峰”,结台峰顶,曝身求雨。既徙居于大尖。语人曰:“此地后必为于城市,刘宝来,吾庵其为厅事乎?”其后临汀寇至,乡落寨尖顶御之,朝廷遣官捕寇,兵果驻故庵,其官姓刘名宝。

雪山古有庙,山上有积雪。岁旱祷之,若岩溜滴沥,即雨。

(以上感化里)

鲎山以形名,又名“侯山”.上多石,下有龙仙庙。明洪武间,胡氏女名仙英,婿来亲迎,女乃白日飞升。次日山旁有降真藤,盘结如椅,女现身坐寂焉。里人异之,遂葬于山巅。旁有升平山、东甲山。(来苏里)

蓬莱山故名“张岩山”.岩水清洌,名清水岩。岩列三楼,绕壑而至。唐人诗:“大壑随阶转,群山入户登。”是岩似之。

舟山峰头亘峙,其形如船,遥望之,宛宛星槎银河间。壮踞安、南、永之界。昔有祖师炼真于此,石上多奇迹。迄今庙宇巍然,山势逶迤。下有东溪陈氏世居之。

瑞峰山下有三惠院,梁开平初建;超化院,后梁贞明中建;鹫台院,后唐长兴中建,亦名“员教院”,今废。山上有石钟响鸣圣迹。梁家山也。

龙山山有纡回盘曲之势,一名“山母”,亦云“盘龙山”.梁氏卜居其麓之坂,即“八景”中“薛坂晓霞”之故地也。

大漈山与观音山叠峰而来。下有数十丈潭漈,水深而碧。

内龟山在仙苑薛坂内。有一山如金星龟形,亦名“后蒋山”.

高盖山一名“芹山”,乃清水发源而来,高可望海,形展

如盖。

间平山乃观音山下平处,亦名“南坪山”.

(以上光德里)

关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