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arning: Illegal string offset 'is_jump' in /www/wwwroot/www/app/fxs/controller/chapter.php on line 244
奥斯特里茨战役
投诉 阅读记录

3战役企图及战前部署

战役,实际上是在1805年11月27日拉开序幕的。当时,俄奥联军的总兵力已达到8万6千人,其中俄军5万3千人,奥军3万3千人,共有火炮350门。根据总司令部的决定,联军将这些兵力分成5路纵队,从奥洛穆茨附近的阵地出发,逐次向东南开进,在布尔诺以东的奥斯特里茨镇及其西南一线展开。12月1日,联军到达战场,迅速占领了普拉岑高地,并作好了全面进攻的准备。

俄奥联军的进攻计划,是由联军参谋长魏洛特尔将军制定的。他制定计划的出发点是:法军已经基本上失去了进攻能力,不久就将向维也纳撤退。基于这个判断,计划规定:使用一部兵力牵制法军的北翼,而以总兵力的五分之三放在南翼,预计在普拉岑高地和扎钱湖之间突破对方的防御,尔后迂回法军的右侧,切断通往维也纳的退路,将所有法军聚歼于布尔诺以南和以东地区。

法军方面,为了赢得决战,拿破仑决定把所有能够调拢来的部队都集中起来。他当时的决策是:将原来派往西面监视费迪南大公残部的第1军,和派往布拉迪斯拉发担任大军右翼警戒的第3军,立即调上前线,限令它们在两天之内赶到布尔诺附近。这样,除了继续留守维也纳的第8军,保卫后方交通线的第7军,以及在南部地区对意大利方向进行警戒的第2、第6军外,他把其余的6个军即近卫军、骑兵军和第1、3、4、5军,迅速地集中到了布尔诺地区,使得法军的总兵力达到了7万3千人,并拥有250门火炮。拿破仑集中这些兵力,是尽了最大力量的。但与他当面的俄奥联军相比,仍然居于明显劣势。不过,就联军方面来说,他们完全没有估计到拿破仑的兵力会有这么强大,而认为当面的法军最多不过5、6万人。

拿破仑把他的战场选在布尔诺以东地区,对于尔后夺取胜利是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。早在法军向北追击俄军时,拿破仑随军来到这里,他立即发现,这一带地形良好,是一个理想的战场。他当时就同周围的将领说道,他要在这里打一仗。据说,拿破仑每到一地方都非常注意周围的地形。这一习惯使他在作战中获益不少。他曾对人说过,凡能对自己有利的地方,都要加以研究,因为说不定将来会在那里打仗,会要占领那个地方。所以,选择有利战场,是拿破仑作战中的一大特点。

法军进到布尔诺后,立即在该城以东地区构筑工事,摆成防御架势。该地区所以便于防御,是因为地形比较有利。它的北缘是一条大道,由布尔诺通往一个名叫奥斯特里茨的小镇;西面有一条直贯南北的河流,叫哥尔德巴赫河;东面也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河流,叫劳斯尼兹河,该河再向西南延伸,叫做利塔瓦河,然后与西面的哥尔德巴赫河汇合。在两河汇合处形成了一个沼泽地带,汇成几个湖泊,其中比较大的有扎钱湖和莫尼茨湖,构成战场南面的天然障碍。位于这三条河之间的三角地区,北面比较平坦,中间地势突起,形成一个小高原,其突出的顶部叫普拉岑高地。占领这个高地,就能观察和控制周围的广大地段。在普拉岑高地与南面沼泽地之间,只有一条狭窄的通道。总之,普拉岑高地在这个防御地区内是一个可以影响全局的要害地点。

拿破仑决心孤注一掷。在俄奥联军向前开进和占领阵地的过程中,他不断分析对方的部署和意图,为创造进行反击的条件,故意示弱于敌,引诱敌军来攻,在果断地决定放弃普拉岑高地之后,还命令法军继续后撤。因此,法军于12月1日全部退到了战场西缘的哥尔德巴赫河一线。随后的战斗表明,拿破仑这一招使得沙皇中计,联军因为轻易地丢弃了已经占领的普拉岑高地而加速了自己的失败。

拿破仑所以这样作,其主要意图是:首先引诱敌人把主攻方向指向法军防御薄弱的南翼,即普拉岑高地和扎钱湖之间的地段;然后,乘俄奥联军主力南移而中间空虚之机,集中法军主力在中段进行反击,必须不借一切代价夺回该地区的要点普拉岑高地;尔后,向南卷击,以扎钱湖及其周围的沼泽地带为铁砧,以从北面压过来的法军主力为铁锤,歼灭俄奥联军主力于普拉岑高地和扎钱湖之间地区。为此,拿破仑决定,要在防线北段集中全部兵力的三分之二,而在南段同样宽的正面上,只配置总兵力的三分之一。

为了实现这一意图,法军作了如下部署:所有部队展开在大约10公里的地段上组织防御。防线北起布尔诺与奥斯特利茨之间的乡村大道,南至扎钱湖北缘的特尔尼兹村。整个防线分为南北两段,各为五公里正面。在北段的第一线上,配置了拉纳的第5军和贝尔纳多特的第1军,而在两个军侧后方约一公里的地方,也就是北段的第二线上,隐蔽地配置着缪拉的骑兵军和拿破仑的近卫军,此外,还有一个作为预备队的师和法军的大本营。因为有河谷,有丘陵地的遮蔽,第二线部队的配置情况,即使站在普拉岑高地的最高处也观察不到。在南段的第一线上,只配置了苏尔特的第4军。这个防御地段恰好面对着河对岸的普拉岑高地。而在该军右侧后方约5公里的地方,有一座叫雷吉恩的寺院,达武的第3军隐蔽在那里,作为南段的后备部队。这个部署说明,苏尔特和达武2个军的任务将是很重的。他们要象斗牛士那样,用手中的红布把联军引向自己,同时又要保证,不能使敌人突贯整个防御。

从当时整个兵力对比来看,法军仍然居于劣势地位,可是,经过双方的具体部署,局部地区的兵力情况就有明显的变化。在南翼法军仅以一万多人牵制着联军四万多人,而在北翼,法军则集中了约六万人去对付联军的四万多人。法军在局部上形成了优势。

在此以前,拿破仑还从来有就战术程序向部队发布命令的习惯,因为业已证明标准的法军战斗训练,完全适应与奥军进行的战斗。然而现在,他们要对付的却是俄国人,俄军在突击行动中往往成密集纵队,挥舞刺刀而较少发挥火力。这是传统的俄国打法,源出于苏沃洛夫的教条。为了在肉搏之前先摧毁俄军的密集队形,拿破仑认为法军步兵应最大限度地发挥火力,同时还应保持坚强的团结以对付俄军的冲击。11月26日,法军参谋长贝尔蒂埃元帅向各军军长下达了下述指示:

皇上要我转告诸位元帅,在对待俄国人时只要有可能,请采取以下战斗序列:

每个旅的第一团应成横队展开,第二团则保持密集的连纵队。第二团的第一营在右,位于第一团第一营的后方。第二团的第二营在左,位于第一团第二营的后方。炮兵置于前面两个营之间的间隙中,在两翼也应布置若干炮兵。如果某师有五个团,则第五团应留作预备队,置于后部一百码处。在每旅后面,都应有一个骑兵中队或至少一支骑兵队,以便在敌人溃败时穿过间隙实施追击,并对付哥萨克骑兵。

采用这种战斗序列,你们既能以展开火力痛击敌人,又可以保持密集纵队应付敌之突击。

关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