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章
苏轼(1037—1101),字子瞻,号东坡居士,眉山人。嘉元年、蜀入京,翌年进士及第。六年应制科考试,名列三等,被任命为大理评事、签书凤翔府判官等职。后官至太常博士,摄开封府推官,与奉行变法的王安石持不同政见,认为神宗“求治太急”“听言太广”,“进人太锐”,希望“结人心,厚风俗,存纪纲”。司马光尽废熙宁之法,苏轼亦有不同看法。可见其人正直不阿,不随波俯仰。
虽然苏轼一生从政,但他更多的是以文章流传后世的。苏轼散文,纵横捭阖,意气自如,在唐宋八大家中别具一格,正如他自己在“中称谢书一般:
答谢民师书”“大略如行云流水,初无定质,但常行于所当行,常止于不可不止。文理自然,姿态横生。”“文如其人”,苏文这般随意自然的风格乃是来源于他的人格。正因为苏轼性格随和,达观幽默,后人才会把谐谑奇书《艾子杂说》附会在这个大文豪身上。
《东坡居士艾子杂说》与《笑林》、《启颜录》相比的一个显着特点是集中创造了一个机智幽默的形象——艾子,所有的笑话故事都附着于这个喜剧形象之上,而《笑林》、《启颜录》则是分散于不同的喜剧主体。这种方法,使得整个《东坡居士艾子杂说》笑话集呈现出其它笑话所没有的整一性。这在中华谐谑史上,几乎可说是独一无二的现象,甚至单凭这一点,《东坡居士艾子杂说》就可列于中华谐谑十大奇书而无愧色。按其所处历史位置排列,可定为谐谑奇书第三。
需要说明的是,我国笑话集往往存在陈陈相因的现象。前代笑话,往往被后代集子所直接利用或改头换面加以利用。《艾子杂说》也存在这种现象。“艾子一夕疾呼一人钻火,久不至。艾子呼促之,门人曰:
夜暗,索钻具不得。可持烛束,共索之矣非我谓先生曰:艾子曰:之门,无是客也。”就是对邯郸淳《笑林》一故事的略加改编。这种现象不能简单地认为是因袭或抄袭,这事实上也是一种独特的承传方式。在相因的承传中,有价值的笑话得到了保存,得到了传播。
中华谐谑十大奇书·艾子杂说1艾子杂说艾子事齐王,一日,朝而有忧色,宣王怪而问之。对曰:
“臣不幸,稚子属疾,欲谒告,念王无与图事者,虽在朝,所心实系焉。”王曰:“盍早言乎?寡人有良药,稚子顿服,其愈矣。”遂索以赐。艾子拜受而归,饮其子,辰服而巳卒。他日,艾子忧甚戚,王问之故,凄然曰:
“卿丧子可伤,赐卿黄金以助葬。”“只求前日艾子曰:殇子不足以受君赐,然臣将有所求。王曰:何求?曰:小儿得效方。”艾子行于海上,见一物圆而褊,且多足,问居人曰:“此何物也?”
曰:蝤蛑也。既又见一物圆褊多足,问居人曰:“”螃蟹也。“又于后得一物,状貌皆若前所见而极小,问居”此何物也?曰:人曰“:此何物也?曰:彭越也。艾子喟然叹曰:何一蟹不如一蟹也。
艾子使于魏,见安厘王,王问曰:齐,大国也,比年息兵,何以为乐?艾子曰”敝邑之君好:
“乐,而群臣亦多效伎。”“何人有伎?曰:”淳于之宠养,孙膑之踢球,东郭先生之吹安厘王曰:“竽,皆足以奉王欢也。”“好乐不无横赐,奈侵国用何?艾子曰:
安厘王曰:“近日却告得孟尝君处,矰得冯矱来,索得几文冷债,是以饶足也。”齐地多寒,春深未莩甲,方立春,有村老挈苜蓿一筐,以馈艾子,且曰:“此物初生,未敢尝,乃先以荐。”献公罢,即刈以喂驴也。
艾子喜曰:烦汝致新。然我享之后,次及何人?曰:”艾子好饮,少醒日。门生相与谋曰“此不可以谏止:唯以险事怵之,宜可诫。”一日,大饮而哕,门人密抽彘肠致哕中,持以示曰:凡人具五脏方能活,今公因饮而出一脏,只四脏矣,何以“生耶?”
艾子熟视而笑曰“:唐三藏犹可活,况有四耶?”
艾子行,出邯郸道上,见二媪相与让路,一曰“媪几岁:?”“七十。问者曰:
曰:”“我六十九,然则明年,当与尔同岁矣。”艾子一夕疾呼一人钻火,久不至。艾子呼促之,门人曰:夜暗,索钻具不得。谓先生曰:
“可持烛来,共索之矣。”
艾子曰:非我之门,无是客也。